图片

70周年专栏

七秩芳华·六建记忆 | “建”证历史(三)——为天地立“心”

阅读数: 5798

       4月底的泾阳永乐镇,春和景明,草树葱郁。建成已有43年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在蓝天下,傲然矗立在永乐镇一处大树葱茏、芳草菲菲的台地上。

 

       来自陕建六建集团的5名耄耋老人,目视塔楼,并排拾级而上,脚步坚毅地向着中国地理的最中心走去。他们是六建集团已退休多年的老同志,平均年龄超过80岁,其中有2名老同志当年全程亲自参加了大地原点的施工建设。这次,5名老同志相约前来,共同追忆四十多年前六建人为国筑脊、为天地立“心”的初心。

 

       “这塔楼是我当年建的”,刚进入园区,精神矍铄、性格开朗的郭展明向随行的其他人员大声地说道,神情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他是六建集团当年参加大地原点项目建设的施工员。作为当年参建人员之一、担任瓦工的耿国良,则默默地走到塔楼跟前,抬起右手轻轻地抚摸着墙壁,神情庄重,仿佛在跟自己阔别四十多年的老朋友对话,这里的每一块砖都还有他当年留下的温度。

 

郭展明 大地原点项目施工员

 

耿国良 大地原点项目瓦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十年文革动乱的结束,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根据当时国家发展需要,要在中国地理中心咸阳市泾阳县永乐镇建设一座大地原点建筑。这个光荣而意义重大的建设任务交到了陕建六建集团当年的第二施工队手上。在那个没有先进机械设备,没有计算机BIM技术,施工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的年代,六建集团的建设者们以为国立“心”、为国建功的豪情,积极参与到该项目的建设中。

       由于施工地点离咸阳市区有二十多公里,有些建设人员天没亮就骑着自行车从咸阳市出发,翻越五陵塬,横渡泾河水,才能到达工地;像耿国良一样家住泾阳相对较近的人员为了节省时间,则一早从家里带上足够一天吃的辣子夹馍,在工地上一干就是一整天;有些远的则住进了临时搭建的帆布帐篷,吃住都在工地。就这样,从1977年进场建设,到1979年9月建成交付,所有参建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用汗水搅拌着混凝土,用肩扛手提砌筑起高高耸立的塔楼,用乐观奋发的精神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亦称大地基准点,它是国家地理坐标——经纬度的起算点和基准点。整个工程由主体建筑、仪器台、投影台、中心坐标四部分组成,主体建筑为7层框架结构,地面高度25.2米,整个工程建筑面积1051㎡,建安工作量15.42万元。该工程设计精度高,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过程的各环节倍受多方单位关注,陕西省建工局1978年曾专门发文,对大地原点的施工质量予以表彰。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的建成和使用,为我国建立自主的测绘网络体系,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光荏苒,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四十多年时光逝去,当年豪气干云的三秦汉子、匠心执守的六建人虽已至暮年,有些已经离开人世,但那一代六建人的精神却赓续至今,新时代的六建人正以昂扬的姿态阔步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

       立心华夏,筑梦神州,为天地立“心”,为行业立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不仅是六建人为中国改革发展的立“心”之作,更成为了每一名六建人心中的精神图腾。

 

………………………………………………………………

 

       中国人要建立自己的坐标体系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一直以前苏联设在列宁格勒的大地原点为基准,这个坐标点距离北京1.1万多公里,以此为参照,测量误差可想而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苏联坐标体系已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急需建立自己的坐标体系。

       大地原点是怎样落户泾阳的呢?

       为了使大地测量成果数据向各方面均匀推算,根据国家测绘局的指示,原点最好在我国大陆的中部,选址要适合中国国情,地基稳定,远离市区,交通方便。要同时满足这几个条件并不容易。

       而陕西咸阳市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距我国边界正北为880公里,距东北2500公里,距正东1000公里,距正南1750公里,距西南2250公里,距正西2930公里,距西北2500公里,正处在祖国大陆的中部,由此,就有了中国的大地原点。20世纪70年代,经国家实地考察将大地原点确定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具体坐标为:东经108°55′,北纬34°32′。巧合的是,这一坐标与长安城的建筑基线和西安的中轴线所在的经度近乎重合!这种历史的精确,不得不让人称奇!